這活動開始不過短短三天,已高達38萬人進行排隊了,號召力相當驚人
近年來成功的網路行銷活動相當多,但能像UNIQLO這樣規模的屈指可數
或許有人會說,這全歸功於UNIQLO本身的品牌知名度,但同樣的
大品牌行銷活動,規模、成本比此次排隊活動大的不勝枚舉,為何效益卻差如此之多?
可見其中是有些學問在的,我自己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實體活動虛擬化,將"排隊"每個人都做過的事情搬到網路上,
使用者不需要再另外花時間了解,這活動到底在幹嘛?
2.參加非常容易,不需要另外註冊甚麼帳號,或是留下個人資料,只要滑鼠點幾個鍵
就能透過Facebook、Twitter參加,節省了時間與打字的力氣,也不怕輸入資料後
個人資料外洩,或是常收到一些垃圾郵件、簡訊等等
3.呈現方式吸引人,可愛的Flash卡通動畫,然後選擇自己要穿哪套UNIQLO服裝排隊
甚至可以上傳自己的圖片,提高了吸引力與參與感,有真的融入其中的感覺
4.簡短扼要的表達訊息,在這短短的幾分鐘,就告知的使用者該如何行動
在阪急百貨開幕當天 + 現場排隊 + 選購當季的UNIQLO服飾,整場活動並不會有太
多的商業促銷訊息,如開幕打幾折、買5000送500等等常見百貨手法
綜合以上幾點,才讓UNIQLO能在眾多網路行銷活動中如此突出醒目,堪稱一絕!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愛瘋4(Iphone 4),伴隨著颱風登台!
相信已經有許多人,等到快瘋狂啦~ 水貨早已滿天飛
台灣為甚麼不能跟香港同步呢 唉... 沒菜裡面的元件台灣也貢獻良多阿!
回歸正題,既然上市了,大家最關心的一定是售價與費率方案!
偏偏這次,三家業者(中華、台哥大、遠傳)居然都拿到了上市權
一堆方案看得頭昏眼花,想去廁所催吐一下了Orz
幸虧網路上早有神人,已經整理好各家方案表了
來源: http://kocpc.pixnet.net/blog/post/27192083
以下是各家費率表
台灣為甚麼不能跟香港同步呢 唉... 沒菜裡面的元件台灣也貢獻良多阿!
回歸正題,既然上市了,大家最關心的一定是售價與費率方案!
偏偏這次,三家業者(中華、台哥大、遠傳)居然都拿到了上市權
一堆方案看得頭昏眼花,想去廁所催吐一下了Orz
幸虧網路上早有神人,已經整理好各家方案表了
來源: http://kocpc.pixnet.net/blog/post/27192083
以下是各家費率表
中華電信
台灣大哥大
遠傳
其實這樣比較起來,三家的價格都相差無幾阿,畢竟都調查過對手的費率方案
因此要考量的,即是費率方案對自己適不適合、朋友都用哪家門號、通話與上網品質等等
但... 如果是無線上網的使用者,其中有一家是不用考慮了,速度明顯有差
如果有固定活動區域的人,台哥大的在地生活就很適合
如果朋友各家門號都有的人,中華的大家講就很適合
遠傳費率我就不太熟了~請自己查詢 XD
總言之,Iphone 4仍舊要搭配上網才會便宜,否則原本16G: 24900 32G: 28900的定價
實在是...真的是機王阿(價格之王)....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獵人與熊~
http://www.youtube.com/profile?user=tippexperience&annotation_id=annotation_820885
最近很夯的You tube互動式行銷影片~~ 非常的有創意,過去從來沒看過的模式!
影片一開始,似乎只是單純的獵人要射殺熊,但當獵人的手伸出影片框外拿利可帶時
一連串的驚喜才正開始!!
這味道,有點類似前陣子,電視廣告只演到一半,留一個開放式結局給觀眾票選
決定自己想要的結局炒熱話題,但主要的差異我想有以下幾點
1.便利性: 過去電視廣告,觀眾如果想參予,需要耗費比較多的心力,例如想Idea、傳簡訊、上
登入、甚至是寫明信片過去,費工;而以這則影片而言,當你在輸入keyword時,就
等於在參予了不是嗎?
2.即時性: 與過去廣告相比,網路影片製作的速度快、成本低,已經預先做好很多對應關鍵字的
影片在上面,接著觀察網友們輸入了哪些字,在拍攝新的影片,基本上是不會有冷場
的時間,夠讓你"黏"在上面很久了!
3.傳播性: 電視廣告過了就沒了,除非是把廣告轉到網路上,否則你跟朋友說這廣告很妙,會
有幾個人癡癡的守在電視前面等呢? 但網路影片傳播的廣道太多了,e-mail、msn、
facebook、plurk、tritter等等,只要複製貼上,打幾個字就傳撥出去了,網路傳播
性是別的媒體無人能敵的。
但要做出一則"紅"的網路影片,其實創意是最重要的,雖然製作容易但想紅卻不容易,
期待會有更多像"獵人與熊"這樣的互動行銷先鋒,打破一般對網路廣告的既有框架!
最近很夯的You tube互動式行銷影片~~ 非常的有創意,過去從來沒看過的模式!
影片一開始,似乎只是單純的獵人要射殺熊,但當獵人的手伸出影片框外拿利可帶時
一連串的驚喜才正開始!!
這味道,有點類似前陣子,電視廣告只演到一半,留一個開放式結局給觀眾票選
決定自己想要的結局炒熱話題,但主要的差異我想有以下幾點
1.便利性: 過去電視廣告,觀眾如果想參予,需要耗費比較多的心力,例如想Idea、傳簡訊、上
登入、甚至是寫明信片過去,費工;而以這則影片而言,當你在輸入keyword時,就
等於在參予了不是嗎?
2.即時性: 與過去廣告相比,網路影片製作的速度快、成本低,已經預先做好很多對應關鍵字的
影片在上面,接著觀察網友們輸入了哪些字,在拍攝新的影片,基本上是不會有冷場
的時間,夠讓你"黏"在上面很久了!
3.傳播性: 電視廣告過了就沒了,除非是把廣告轉到網路上,否則你跟朋友說這廣告很妙,會
有幾個人癡癡的守在電視前面等呢? 但網路影片傳播的廣道太多了,e-mail、msn、
facebook、plurk、tritter等等,只要複製貼上,打幾個字就傳撥出去了,網路傳播
性是別的媒體無人能敵的。
但要做出一則"紅"的網路影片,其實創意是最重要的,雖然製作容易但想紅卻不容易,
期待會有更多像"獵人與熊"這樣的互動行銷先鋒,打破一般對網路廣告的既有框架!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Google Instant讓您隨打隨搜!
新聞內容: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909180119
Google8日正式發表最新瞬間搜尋功能Google Instant,並宣稱此功能是Google 12年來最大的搜尋引擎升級行動。該功能如其名,目的在於讓使用者更快找到搜尋結果,使用者一邊打字,搜尋引擎同時一邊提供搜尋結果。目前此功能僅提供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和俄羅斯的用戶,Google並希望能在未來幾個月內推出智慧型手機版的Google Instant。
享受Google Instant的便利與快速,並不是太難的事。使用者在輸入關鍵字的同時,Google已自動判斷使用者想搜尋什麼,並根據輸入內容的不同而更新結果。讓使用者不用輸入完整字句,即可享受自動顯示搜尋結果的便利性,Google官方並表示,該技術可讓使用者每次的搜尋節省2至5秒的時間。
美國搜尋引擎分析師Greg Sterling表示;「Google Instant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任何大眾與搜尋結果互動方法的改變,皆會影響許多依靠搜尋的企業。」Greg Sterling與其他分析師表示,使用者偏向點選排名前面的搜尋結果,加上Google Instant會更突顯排名前面的結果,因此使用搜尋引擎優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的企業可能因此獲利。然而,Search Engine Land編輯Danny Sullivan認為,該功能可能會只會造成輕微的影響 。
此外,對廣告主而言,雖然Google表示,Google Instant技術並不會改變網頁的排序方式,以及廣告在搜尋結果一側的顯示方式。但由於廣告內容也在Google搜尋預測的排名中,因此仍可能改變廣告與搜尋引擎的使用者的互動方式,美國搜索引擎營銷公司Didit CEO Kevin Lee表示,最大的問題是Google推薦的搜索結果可能讓使用者改變最初想要尋找的內容
-----------------------------------------------------------------------------------------
這項革命性的新功能,對於使用者的便利性,我想是沒甚麼好爭論的
能爭的大概只有,平均節省2~5秒是怎麼算的吧 XD
但對於網路行銷人來說,需思考這對於網路使用者行為與商業模式,會有怎樣的改變?
首先Greg Sterling 與 Kevin Lee所提到的,其實是同一件事情 使用者的搜尋習慣,勢必會被推薦的結果所牽引,舉例來說
我今天是想輸入"Iphone 3GS 售價",但實際搜尋結果會發現我才輸入到iph而已,就已經有
以下圈選的3個地方在影響我的初始意圖
1. 搜尋欄位: 已經預測,我是要輸入iphone 4的半透明淺灰色字體
2. 搜尋框: 已經預測我會輸入Iphone 4、4g、4 cases
以上兩者是原本就有的服務,但Instant search效果如下
3. 自然搜尋結果: 也列出目前搜尋量最高的蘋果官網,上面寫著[Iphone 4] !
被這樣多重的影響,難道原本想買Iphone 3GS的意圖不會被影響嗎?
即使只是1%的人受到引導,在網路基數如此大的情況下,仍舊非常驚人阿!
這樣導致的結果,正是搜尋引擎最佳化(SEO)的效益也越來越大,其市場將能受惠多少值得未來驗證!
Google8日正式發表最新瞬間搜尋功能Google Instant,並宣稱此功能是Google 12年來最大的搜尋引擎升級行動。該功能如其名,目的在於讓使用者更快找到搜尋結果,使用者一邊打字,搜尋引擎同時一邊提供搜尋結果。目前此功能僅提供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和俄羅斯的用戶,Google並希望能在未來幾個月內推出智慧型手機版的Google Instant。
享受Google Instant的便利與快速,並不是太難的事。使用者在輸入關鍵字的同時,Google已自動判斷使用者想搜尋什麼,並根據輸入內容的不同而更新結果。讓使用者不用輸入完整字句,即可享受自動顯示搜尋結果的便利性,Google官方並表示,該技術可讓使用者每次的搜尋節省2至5秒的時間。
美國搜尋引擎分析師Greg Sterling表示;「Google Instant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任何大眾與搜尋結果互動方法的改變,皆會影響許多依靠搜尋的企業。」Greg Sterling與其他分析師表示,使用者偏向點選排名前面的搜尋結果,加上Google Instant會更突顯排名前面的結果,因此使用搜尋引擎優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的企業可能因此獲利。然而,Search Engine Land編輯Danny Sullivan認為,該功能可能會只會造成輕微的影響 。
此外,對廣告主而言,雖然Google表示,Google Instant技術並不會改變網頁的排序方式,以及廣告在搜尋結果一側的顯示方式。但由於廣告內容也在Google搜尋預測的排名中,因此仍可能改變廣告與搜尋引擎的使用者的互動方式,美國搜索引擎營銷公司Didit CEO Kevin Lee表示,最大的問題是Google推薦的搜索結果可能讓使用者改變最初想要尋找的內容
-----------------------------------------------------------------------------------------
這項革命性的新功能,對於使用者的便利性,我想是沒甚麼好爭論的
能爭的大概只有,平均節省2~5秒是怎麼算的吧 XD
但對於網路行銷人來說,需思考這對於網路使用者行為與商業模式,會有怎樣的改變?
首先Greg Sterling 與 Kevin Lee所提到的,其實是同一件事情 使用者的搜尋習慣,勢必會被推薦的結果所牽引,舉例來說
我今天是想輸入"Iphone 3GS 售價",但實際搜尋結果會發現我才輸入到iph而已,就已經有
以下圈選的3個地方在影響我的初始意圖
1. 搜尋欄位: 已經預測,我是要輸入iphone 4的半透明淺灰色字體
2. 搜尋框: 已經預測我會輸入Iphone 4、4g、4 cases
以上兩者是原本就有的服務,但Instant search效果如下
3. 自然搜尋結果: 也列出目前搜尋量最高的蘋果官網,上面寫著[Iphone 4] !
被這樣多重的影響,難道原本想買Iphone 3GS的意圖不會被影響嗎?
即使只是1%的人受到引導,在網路基數如此大的情況下,仍舊非常驚人阿!
這樣導致的結果,正是搜尋引擎最佳化(SEO)的效益也越來越大,其市場將能受惠多少值得未來驗證!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即時網」(Real-time Web)趨勢:魔鬼就在細節裡,細節都在時間裡!
文章來源: http://mr6.cc/?p=5056#more-5056
最近一個趨勢是美國網路人非常看好的,也一直有新作品出現的,那就是所謂的:「即時網」(The Real-time Web)。注意,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即時網」已經不是新東西,但最近有幾件事讓「即時網」high翻天,比如搜尋引擎龍頭Google推出「即時搜尋結果」,這個東西講了半天已經在上星期正式推出,如果來到「Google.com/Realtime」輸入一些特別紅的字像是「歐巴馬」,就會看到結果動得非常快,大部份是來自twitter與facebook上面的碎碎提及,這些關於歐巴馬的搜尋結果,都是今天此時當下,現在,NOW,此時此刻在 全世界產生的新的搜尋結果,標註都是在幾秒前才產生的東西,你甚至可將搜尋限制在某個地區,然後就專心看、專心看。我們開玩笑說,這個功能很適合「午餐時 間」,尤其是吃「大雞腿飯」,需要兩手並用、暫時不宜亂摸鍵盤與滑鼠的時候,可以欣賞Google為您帶來的網路即時「資料秀」!Google的即時搜尋 也為SEO帶來一陣亂,他們在討論目前這一塊完全又是另一個「黑箱」,不知道怎麼操作,還要時間之後才讓他們可以駕馭。
然後,有一個網站「Chartbeat」於上星期傳出成功募得了300萬美元創投資金, 這個網站是做類似Google Analytics的「站長工具」,類似的競爭者包括「Clicky」等好幾家,我現在對部落格鮮少再去觀察它的流量或怎樣,但一陣子以前我曾在美國創業 的弟弟幫我安裝了Chartbeat這個超棒的工具,一裝上去就嚇到了,嘩,我的網站此時有300人同時在線上?怎麼可能?Chartbeat的網頁是 「活的」,它直接告訴你,現在這些人「正在」看哪一頁,又有哪一頁突然提及(許多是從facebook),我可以想像,如果你對操作部落格很有興趣,可以 裝一個這樣的工具,每天盯著那個儀表板拚命看!
這,就是「即時網」。
Chartbeat最近狀況超級棒,他們今年改版之後,上個月所監控的網站們的同時拜訪人數已達100萬人,而這個月已經狂漲到150萬人,成長真快!更棒的是,目前竟然已經有2500間企業願意「付費」來使用進階版,而他們的員工從頭到尾就只有……五個人!天啊,就靠五個人,就做出這麼一個簡單的站長工具,裡面的內容不及Google、Yahoo!做出的超級站長工具的十分之一,但,就憑它是「即時網」,即時可以看!
你說,除了午餐吃雞腿便當,或是無聊的時候,可以盯著看它的數字跳來跳去、文字飛來飛去之外,「即時網」還有什麼意義呢?
要如何拿「即時網」來賺「時間財」呢?
這星期剛好《紐約時報》就有一篇文章出來--它在講這個「即時網」趨勢,已經掃到所有大型的「新聞網站」。從前這些媒體人員會盯著「股匯市」的資料,或是全球各地傳來的即時「新聞稿」,現在,他們則是盯著他們官網的「即時數字」! 他們說,《華盛頓郵報》內部有一個大型屏幕,隨時秀出目前、現在、NOW到底有多少拜訪者正在此網站上面,他們正在看哪些文章?他們來自於哪裡?他們有留 言嗎?而另一間《華爾街日報》還會監控站內的搜尋框,現在使用者正在搜尋什麼字眼?有哪些文章目前正被推到Twitter上面?甚至哪一篇文章現在不見得 最多眼球,但正在吸引最多的廣告點擊!「嗯,$,這個,咳$,重要$!」他們一直在開會討論,每日在《華盛頓郵報》會有專人寄每日的流量研究報告給120 位核心員工,他們會共同觀測高達46個資料點,46個!要我講出十幾個大概就差不多了。這還不是最「猛」的,較小的部落格「Gawker」已經正在測試他們的新首頁,不必人工監測,這個新首頁的所有文章,會使用「即時網」的提供的資訊,來決定現在的首頁要放什麼文章,而且不像一般新聞網站半小時才換一次,他們是可以每分鐘都在換首頁文章!(Gawker所使用的工具正是Chartbeat)
你又說,哎,「即時網」關我什麼事?我又不是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Gawker…這麼大的網站,大家和我一樣,每天頂多就只寫一篇文章,再怎麼 來來去去就只是「那篇文章」,我又不能選擇要讓哪一則文章在我的首頁,當然就是那篇最新的文章啊!那我盯著那些「即時網」有什麼意思?有的!最近有一篇文章就說明了,有一種新的部落客出現了,叫做「即時部落客」(Real-time Blogger), 這位部落客叫做Yobie Benjamin,他是在SFGate.com寫部落格,他使用類似Chartbeat的「Clicky」,他每天就做一件事──他跑到Google Trends上面觀察現在最流行的關鍵字,他知道,這些關鍵字有時紅起來都是一小時內的事!而一小時後又不紅了!譬如在五月期間,他發現大家都在搜尋 「Sandra Bullock 和Jesse James」的新聞,他說,「他不想錯過這場派對!」立刻跟風寫了六篇部落格文章,刻意的寫關於該新聞的事,一大堆關鍵字埋在裡頭,然後在短短幾小時後,果然抓到了「即時網」,為他當天帶來了高達28萬人的流量!他說,他靠這招,竟然在去年11月就帶來了110萬的不重覆拜訪者,到了12月更帶來了220萬不重覆拜訪(二倍),到了今年五月,他總共帶來了770萬不重覆拜訪,他的流量大到連他使用的「即時網」監控工具Clicky都寫信給他:對不起,你的流量太大,我們已經無力再幫你即時監控!
嘩,這是哪門子的優化啊!太強了!
「即時網」是一個趨勢,對於網路的愛好者,或網路工作者、網路行銷人員來說,這不是叫你要開始為你的網站加入「即時網」,對我而言,這是一種時間上面的錢,我們叫「時間財」。
有的公司的業界關係好,我們說他們賺的是「人脈財」;有的公司以較少的人力完成更高的產值,我們說他們是賺「管理財」。現在還有一種公司,賺的可能是「時間財」,剛剛說的那個「即時部落客」只是其中一例,但一間公司或個人想要再進步,有可能只需要在「時間」上面,贏別人一點點。
不只是time-to-market,可能只是你拿的「資料」,比別人還「細」一些些。
別人只以「日」來計算,你是以「小時」計算,甚至以「分鐘」計算,這樣就贏了。
------------------------------------------------------------------------------------------------------------------------------------------------------
資訊價值,受許多不同面向影響,每個人的認知皆有落差,
但網路資訊爆炸的特質,使得資訊的更新速度如同走馬燈般快速更新因此資訊過時的相當快,隨時進行資訊更新以成為真理
文章中所提到的案例,大從Google、中至Charbeat、小至部落客Yobie
皆是趕上這批即時網"的佼佼者~ 當大眾在抱怨資訊爆炸過載時,
成功的企業與個人早已順應潮流且掌握商機了!
而其中的即時部落客概念,特別吸引值得注意,這是一種以小搏大的契機,
一般的網路文章寫手,要能在自己的部落格或討論區,創造上百萬的流量,
除了本身要有兩把刷子外,也需要時間與機運~但像Yobie這種即時部落客寫手,
已經突破了現有的個人網誌經營模式,以網路行銷而言,
或許正是Google即時搜尋結果的SEO模式,而且成效比過去的SEO更來的快且顯著!
最近一個趨勢是美國網路人非常看好的,也一直有新作品出現的,那就是所謂的:「即時網」(The Real-time Web)。注意,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即時網」已經不是新東西,但最近有幾件事讓「即時網」high翻天,比如搜尋引擎龍頭Google推出「即時搜尋結果」,這個東西講了半天已經在上星期正式推出,如果來到「Google.com/Realtime」輸入一些特別紅的字像是「歐巴馬」,就會看到結果動得非常快,大部份是來自twitter與facebook上面的碎碎提及,這些關於歐巴馬的搜尋結果,都是今天此時當下,現在,NOW,此時此刻在 全世界產生的新的搜尋結果,標註都是在幾秒前才產生的東西,你甚至可將搜尋限制在某個地區,然後就專心看、專心看。我們開玩笑說,這個功能很適合「午餐時 間」,尤其是吃「大雞腿飯」,需要兩手並用、暫時不宜亂摸鍵盤與滑鼠的時候,可以欣賞Google為您帶來的網路即時「資料秀」!Google的即時搜尋 也為SEO帶來一陣亂,他們在討論目前這一塊完全又是另一個「黑箱」,不知道怎麼操作,還要時間之後才讓他們可以駕馭。
然後,有一個網站「Chartbeat」於上星期傳出成功募得了300萬美元創投資金, 這個網站是做類似Google Analytics的「站長工具」,類似的競爭者包括「Clicky」等好幾家,我現在對部落格鮮少再去觀察它的流量或怎樣,但一陣子以前我曾在美國創業 的弟弟幫我安裝了Chartbeat這個超棒的工具,一裝上去就嚇到了,嘩,我的網站此時有300人同時在線上?怎麼可能?Chartbeat的網頁是 「活的」,它直接告訴你,現在這些人「正在」看哪一頁,又有哪一頁突然提及(許多是從facebook),我可以想像,如果你對操作部落格很有興趣,可以 裝一個這樣的工具,每天盯著那個儀表板拚命看!
這,就是「即時網」。
Chartbeat最近狀況超級棒,他們今年改版之後,上個月所監控的網站們的同時拜訪人數已達100萬人,而這個月已經狂漲到150萬人,成長真快!更棒的是,目前竟然已經有2500間企業願意「付費」來使用進階版,而他們的員工從頭到尾就只有……五個人!天啊,就靠五個人,就做出這麼一個簡單的站長工具,裡面的內容不及Google、Yahoo!做出的超級站長工具的十分之一,但,就憑它是「即時網」,即時可以看!
你說,除了午餐吃雞腿便當,或是無聊的時候,可以盯著看它的數字跳來跳去、文字飛來飛去之外,「即時網」還有什麼意義呢?
要如何拿「即時網」來賺「時間財」呢?
這星期剛好《紐約時報》就有一篇文章出來--它在講這個「即時網」趨勢,已經掃到所有大型的「新聞網站」。從前這些媒體人員會盯著「股匯市」的資料,或是全球各地傳來的即時「新聞稿」,現在,他們則是盯著他們官網的「即時數字」! 他們說,《華盛頓郵報》內部有一個大型屏幕,隨時秀出目前、現在、NOW到底有多少拜訪者正在此網站上面,他們正在看哪些文章?他們來自於哪裡?他們有留 言嗎?而另一間《華爾街日報》還會監控站內的搜尋框,現在使用者正在搜尋什麼字眼?有哪些文章目前正被推到Twitter上面?甚至哪一篇文章現在不見得 最多眼球,但正在吸引最多的廣告點擊!「嗯,$,這個,咳$,重要$!」他們一直在開會討論,每日在《華盛頓郵報》會有專人寄每日的流量研究報告給120 位核心員工,他們會共同觀測高達46個資料點,46個!要我講出十幾個大概就差不多了。這還不是最「猛」的,較小的部落格「Gawker」已經正在測試他們的新首頁,不必人工監測,這個新首頁的所有文章,會使用「即時網」的提供的資訊,來決定現在的首頁要放什麼文章,而且不像一般新聞網站半小時才換一次,他們是可以每分鐘都在換首頁文章!(Gawker所使用的工具正是Chartbeat)
你又說,哎,「即時網」關我什麼事?我又不是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Gawker…這麼大的網站,大家和我一樣,每天頂多就只寫一篇文章,再怎麼 來來去去就只是「那篇文章」,我又不能選擇要讓哪一則文章在我的首頁,當然就是那篇最新的文章啊!那我盯著那些「即時網」有什麼意思?有的!最近有一篇文章就說明了,有一種新的部落客出現了,叫做「即時部落客」(Real-time Blogger), 這位部落客叫做Yobie Benjamin,他是在SFGate.com寫部落格,他使用類似Chartbeat的「Clicky」,他每天就做一件事──他跑到Google Trends上面觀察現在最流行的關鍵字,他知道,這些關鍵字有時紅起來都是一小時內的事!而一小時後又不紅了!譬如在五月期間,他發現大家都在搜尋 「Sandra Bullock 和Jesse James」的新聞,他說,「他不想錯過這場派對!」立刻跟風寫了六篇部落格文章,刻意的寫關於該新聞的事,一大堆關鍵字埋在裡頭,然後在短短幾小時後,果然抓到了「即時網」,為他當天帶來了高達28萬人的流量!他說,他靠這招,竟然在去年11月就帶來了110萬的不重覆拜訪者,到了12月更帶來了220萬不重覆拜訪(二倍),到了今年五月,他總共帶來了770萬不重覆拜訪,他的流量大到連他使用的「即時網」監控工具Clicky都寫信給他:對不起,你的流量太大,我們已經無力再幫你即時監控!
嘩,這是哪門子的優化啊!太強了!
「即時網」是一個趨勢,對於網路的愛好者,或網路工作者、網路行銷人員來說,這不是叫你要開始為你的網站加入「即時網」,對我而言,這是一種時間上面的錢,我們叫「時間財」。
有的公司的業界關係好,我們說他們賺的是「人脈財」;有的公司以較少的人力完成更高的產值,我們說他們是賺「管理財」。現在還有一種公司,賺的可能是「時間財」,剛剛說的那個「即時部落客」只是其中一例,但一間公司或個人想要再進步,有可能只需要在「時間」上面,贏別人一點點。
不只是time-to-market,可能只是你拿的「資料」,比別人還「細」一些些。
別人只以「日」來計算,你是以「小時」計算,甚至以「分鐘」計算,這樣就贏了。
------------------------------------------------------------------------------------------------------------------------------------------------------
資訊價值,受許多不同面向影響,每個人的認知皆有落差,
但網路資訊爆炸的特質,使得資訊的更新速度如同走馬燈般快速更新因此資訊過時的相當快,隨時進行資訊更新以成為真理
文章中所提到的案例,大從Google、中至Charbeat、小至部落客Yobie
皆是趕上這批即時網"的佼佼者~ 當大眾在抱怨資訊爆炸過載時,
成功的企業與個人早已順應潮流且掌握商機了!
而其中的即時部落客概念,特別吸引值得注意,這是一種以小搏大的契機,
一般的網路文章寫手,要能在自己的部落格或討論區,創造上百萬的流量,
除了本身要有兩把刷子外,也需要時間與機運~但像Yobie這種即時部落客寫手,
已經突破了現有的個人網誌經營模式,以網路行銷而言,
或許正是Google即時搜尋結果的SEO模式,而且成效比過去的SEO更來的快且顯著!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蘋果與麥當勞的訂價巧計:沙拉賣的比漢堡貴,iPod Touch賣的比iPhone貴
文章來源: Mr.6 http://mr6.cc/?p=5043#more-5043
最近我愛吃的「漢堡王」在美國面臨有可能被一個來自巴西的私募基金全面收購,此私募基金打算以每股24美元買下「漢堡王」,總價為40億美元,希望在幾年後可以再將它經營得更好,和美國麥當勞比起來,麥當勞上一季營收成長5%,淨利成長12%,而漢堡王的營收卻掉了1%,淨利爆衰17%。我們平常吃漢堡王,覺得他們家只要「華堡」還在就夠強了,沒感覺到底為何和麥當勞無法競爭?
但華爾街日報指出,漢堡王有兩個潛在問題,一個是最基本的「菜單」,在美國,漢堡王的菜單幾乎沒變過(亞洲這邊倒是很精彩),該推沙拉沒推,飲料永遠哪幾樣,點心永遠那幾樣,但另一個更有趣的,則是「漢堡王」的「定價策略」的問題。他們說,漢堡王在美國幾年前曾推出很棒的策略「Super Fans」,針對18~34歲的族群,一個月吃至少十次的有優惠,但當景氣沒這麼好以後,他們並沒有改變策略,還是用同一招,而且,有些商品訂價詭異,譬如1美元就可以買到「雙層的Cheeseburger」,相較之下,麥當勞的訂價顯得「聰明」得多,麥當勞的產品線超級多,每一樣的訂價都有自己的「故事」,譬如麥當勞懂得針對女性30歲以上族群,看她們比較消費得起,就賣比較「貴」的沙拉(原來這個要3美元的沙拉有陷阱啊!)。最後你發現在美國麥當勞買一盒沙拉,有可能比買一個大麥克全餐都貴,原因沒說清楚,大家照樣「快樂買」。
最近看到另一篇來自《Businessweek》的有趣文章,值得貼在牆上好好研讀,它提到了「蘋果」的訂價策略。我們一直在蘋果的「設計」上面寫文章,要嘛也是在它的歷史、它的人物(Steve Jobs)、它的行銷手法上面寫文章,但「蘋果」的訂價策略,據這篇文章說,是大家都忽略掉的強項。事實上,「訂價」似乎一直都是蘋果最高明的手法之一,它甚至說了重話:「Steve Jobs賣的根本不是設計、不是科技,他賣的根本就是『定價』。」
真的假的?
他們說,以蘋果這星期剛剛推出的新的iPod Touch為例,三個版本分別定價299、299、399美元,而驚人的是,這三個定價,全都已經比iPhone還貴,而iPhone擁有所有iPod Touch的功能,然後還加上電話功能!全世界上的公司,就算麥當勞恐怕都沒辦法做這麼大膽的訂價策略,雖然沙拉賣得比豪華雙層堡還貴,沒人會去算沙拉裡面的葉子加蕃茄是否應該比兩塊肉加少一點葉子和少一點蕃茄成本還高,所以,蘋果到底是在幹什麼呢?
這篇《Businessweek》文章分析,蘋果善用商學院所教的定價策略,分為四種:
第一招、以價錢當「釣餌」(price decoys):文章說,蘋果似可能準備在年底推出一種迷你型的iPad,將只有7吋的螢幕,你說,iPad做成這麼小,那不就和iPod Touch有點打在一起?會不會也影響到iPhone?幹嘛做一個這麼小的東東?他們說,這個神奇的7吋iPad,可能是蘋果的「釣餌」,他們說,在行銷的手法裡,所謂的「釣餌」不是真的要釣消費者來購買,而是故意推出來讓消費者「不要買」!當商場將你這個「釣餌」與該廠的其他商品「排排站」擺在一起,消費者會突然發覺其他商品真是棒啊!你看,7吋的iPad賣這麼貴,我當然不會買啊,但這樣看來,旁邊那個iPod Touch真的還蠻讚的,我本來還沒有這麼想買iPod Touch,現在變得好想買啊!一開始你覺得499元買一個正常版的iPad好貴,現在看到連7吋的版本都賣這麼貴了,那比它大一倍的正常的iPad實在真棒啊!他們說,仔細看,蘋果的商品每次推出,永遠都是賣「好幾個版本」,就算第一波沒有全上,接下來也會推出好幾版本,這就是「定價釣餌」的技巧,而且一邊推出不一樣的版本,也一邊瞭解市場狀態,於是再推出不一樣的「定價釣餌」來強化現有的商品。這個概念在好幾本書中都曾經提過,而蘋果是用得最淋漓盡致的科技公司。
第二招、斗膽的大幅提高「參考價」(reference price):他們說,經濟學家指出人類其實對於價值的判斷非常不準確,因此,人類習慣的會去找一個「參考價」,以參考價為基石來計算出其他周邊東西的價值應該是多少,蘋果的第二招就是要大大的提高這個「參考價」。這個手法發生在很多商品上,譬如在美國,出版商常常先推硬殼版的精裝本,先吸引那些重度使用者,趕快買回家珍藏,然後再推出平裝版。而你會發現蘋果做的特別絕,iPhone一開始要賣599,後來急速降價到199。現在iPad賣499,說不定今年底降價到399,就會突然覺得它好棒。
第三招、大膽的「模糊」掉這個參考價(obscure the reference price):將參考價拉高,是很強的手法,但在競爭的市場,這招超危險,因為你的參考價會馬上和其他品牌的比一比,然後才開第一槍,準備玩第一招、第二招之前,就已經先被其他廠商先比到地板上去了,於是蘋果很拿手的第三招就是將這個參考價給「模糊化」,其他的例子像是有人將原本的商品包成「禮盒」,除了一個精美的盒子,還在盒子中多送了你器皿、還有其他養生補品,這樣一個新禮盒就算價錢突然衝到天上去也沒人說話。蘋果當然不會將它的新產品放到某個禮盒去,不過,蘋果每次推出的商品皆相當獨特,也都添加某種新發明,譬如iPod當年就有一個「scroll wheel」,你說,其他科技商品每次也都有一些特色出來啊,但沒有一個比當年的「scroll wheel」還要「高調」,也讓蘋果的商品一開始就「無從比價」,他們說,甚至現在的蘋果商品周邊包一層金屬,這種功能不是「功能」,但在人類心理上金屬就是比較貴重的心態,影響了人們的比價動作。
第四招、別在第一個價格忸忸怩怩,透過「後續」的價格來賺錢:這招常見於印表機,先買機器,好便宜啊,後面的墨水還要繼續買,但現在大家都知道這件事了,所以買印表機的時候會特別小心。不過,印表機十年來也都只能以「墨水」來玩這個「後續價格」的遊戲,但蘋果可厲害了,它的「後續」有好多可玩,而且不斷的推出;之前要向它買iPod音樂,要向它買iPhone的APP,以後它也不一定從消費者拿錢,像iAd從廣告商那邊拿錢……我們可以說,蘋果賣的是一個機子,其實機子只是它的生意的「開始」,接下來還可以透過那個機子從你身上再剝好幾層皮,而你當初已經花錢買了此機子,因此也會因為當初花的錢,而認為再繼續花一點點、花一點點、花一點點……都是「應該」的,蘋果真的是用當初的價格,來推銷它接下來後續的價格,讓你百分百願意繼續付給它。
以上四招,經《BusinessWeek》整理之後,你會發現他說的真的也沒錯,蘋果到最後就是在賣它的「定價」,當然,沒有它的品牌、它的設計、它的一切,蘋果也無法玩定價玩成這樣!不過,文章也說,科技產業的定價實在都太競爭,也太激進了(3C產品毛利皆低),所以,文章說,蘋果只是使用該定價策略來「防衛自己」。
但,在其他產業,這四招可不止用來「防衛」,說不定可以顛覆整個產業!媒體業、服務業、航空、教育……有沒有辦法將這四招徹徹底底的貫徹下去呢?好像都有一點點玩到,卻很少見過以上四招徹徹底底推出來,讓我們來想一想。當然,身為消費者,也應該時時睜大眼睛,看看廠商到底在玩什麼把戲。
----------------------------------------------------------------------------------------------------------
從以前到現在~ 從來麥當勞都不是最好吃的~
比如說,炸雞會選"肯德基"、雞塊會選"小騎士"、漢堡會選"漢堡王"、便宜會選"丹丹漢堡"
以個別產品來說,麥當勞永遠是第二名,但是,在行銷上卻永遠是第一名
其行銷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如最基本的附贈玩具、便利的購餐車道、多樣的產品與組合
豐富的促銷手段、富有創意且重本的宣傳!
透過不斷強化其品牌形象,縱使其他速食業者產品並不輸,但卻怎樣都是輸家...
行銷與品牌形象,對產品價值的提升是比想像還巨大的。
-----------------------------------------------------------------
一般來說,會覺得APPLE的成功,是設計、質感、行銷、差異化等要素
但這篇文章提到定價策略,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震撼性,
原來我們的心,早已被訂價的策略牽著走了....文章提到原則如下
1.以價錢當「釣餌」(price decoys)
2.斗膽的大幅提高「參考價」(reference price):
3.大膽的「模糊」掉這個參考價(obscure the reference price):
4.別在第一個價格忸忸怩怩
其實說穿了要點即是
1.用多樣的訂價讓C/P值最高的產品突現出來,因而造成購買動機
2.以訂價讓產品與眾不同(差異化),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當然其產品也是有其獨特性,但如果少了這套定價策略的包裝
真的會創造出現在APPLE高高在上的形象嗎? 或是也會淪為
只是設計不錯的某牌3C產品? 值得深思~
最近我愛吃的「漢堡王」在美國面臨有可能被一個來自巴西的私募基金全面收購,此私募基金打算以每股24美元買下「漢堡王」,總價為40億美元,希望在幾年後可以再將它經營得更好,和美國麥當勞比起來,麥當勞上一季營收成長5%,淨利成長12%,而漢堡王的營收卻掉了1%,淨利爆衰17%。我們平常吃漢堡王,覺得他們家只要「華堡」還在就夠強了,沒感覺到底為何和麥當勞無法競爭?
但華爾街日報指出,漢堡王有兩個潛在問題,一個是最基本的「菜單」,在美國,漢堡王的菜單幾乎沒變過(亞洲這邊倒是很精彩),該推沙拉沒推,飲料永遠哪幾樣,點心永遠那幾樣,但另一個更有趣的,則是「漢堡王」的「定價策略」的問題。他們說,漢堡王在美國幾年前曾推出很棒的策略「Super Fans」,針對18~34歲的族群,一個月吃至少十次的有優惠,但當景氣沒這麼好以後,他們並沒有改變策略,還是用同一招,而且,有些商品訂價詭異,譬如1美元就可以買到「雙層的Cheeseburger」,相較之下,麥當勞的訂價顯得「聰明」得多,麥當勞的產品線超級多,每一樣的訂價都有自己的「故事」,譬如麥當勞懂得針對女性30歲以上族群,看她們比較消費得起,就賣比較「貴」的沙拉(原來這個要3美元的沙拉有陷阱啊!)。最後你發現在美國麥當勞買一盒沙拉,有可能比買一個大麥克全餐都貴,原因沒說清楚,大家照樣「快樂買」。
最近看到另一篇來自《Businessweek》的有趣文章,值得貼在牆上好好研讀,它提到了「蘋果」的訂價策略。我們一直在蘋果的「設計」上面寫文章,要嘛也是在它的歷史、它的人物(Steve Jobs)、它的行銷手法上面寫文章,但「蘋果」的訂價策略,據這篇文章說,是大家都忽略掉的強項。事實上,「訂價」似乎一直都是蘋果最高明的手法之一,它甚至說了重話:「Steve Jobs賣的根本不是設計、不是科技,他賣的根本就是『定價』。」
真的假的?
他們說,以蘋果這星期剛剛推出的新的iPod Touch為例,三個版本分別定價299、299、399美元,而驚人的是,這三個定價,全都已經比iPhone還貴,而iPhone擁有所有iPod Touch的功能,然後還加上電話功能!全世界上的公司,就算麥當勞恐怕都沒辦法做這麼大膽的訂價策略,雖然沙拉賣得比豪華雙層堡還貴,沒人會去算沙拉裡面的葉子加蕃茄是否應該比兩塊肉加少一點葉子和少一點蕃茄成本還高,所以,蘋果到底是在幹什麼呢?
這篇《Businessweek》文章分析,蘋果善用商學院所教的定價策略,分為四種:
第一招、以價錢當「釣餌」(price decoys):文章說,蘋果似可能準備在年底推出一種迷你型的iPad,將只有7吋的螢幕,你說,iPad做成這麼小,那不就和iPod Touch有點打在一起?會不會也影響到iPhone?幹嘛做一個這麼小的東東?他們說,這個神奇的7吋iPad,可能是蘋果的「釣餌」,他們說,在行銷的手法裡,所謂的「釣餌」不是真的要釣消費者來購買,而是故意推出來讓消費者「不要買」!當商場將你這個「釣餌」與該廠的其他商品「排排站」擺在一起,消費者會突然發覺其他商品真是棒啊!你看,7吋的iPad賣這麼貴,我當然不會買啊,但這樣看來,旁邊那個iPod Touch真的還蠻讚的,我本來還沒有這麼想買iPod Touch,現在變得好想買啊!一開始你覺得499元買一個正常版的iPad好貴,現在看到連7吋的版本都賣這麼貴了,那比它大一倍的正常的iPad實在真棒啊!他們說,仔細看,蘋果的商品每次推出,永遠都是賣「好幾個版本」,就算第一波沒有全上,接下來也會推出好幾版本,這就是「定價釣餌」的技巧,而且一邊推出不一樣的版本,也一邊瞭解市場狀態,於是再推出不一樣的「定價釣餌」來強化現有的商品。這個概念在好幾本書中都曾經提過,而蘋果是用得最淋漓盡致的科技公司。
第二招、斗膽的大幅提高「參考價」(reference price):他們說,經濟學家指出人類其實對於價值的判斷非常不準確,因此,人類習慣的會去找一個「參考價」,以參考價為基石來計算出其他周邊東西的價值應該是多少,蘋果的第二招就是要大大的提高這個「參考價」。這個手法發生在很多商品上,譬如在美國,出版商常常先推硬殼版的精裝本,先吸引那些重度使用者,趕快買回家珍藏,然後再推出平裝版。而你會發現蘋果做的特別絕,iPhone一開始要賣599,後來急速降價到199。現在iPad賣499,說不定今年底降價到399,就會突然覺得它好棒。
第三招、大膽的「模糊」掉這個參考價(obscure the reference price):將參考價拉高,是很強的手法,但在競爭的市場,這招超危險,因為你的參考價會馬上和其他品牌的比一比,然後才開第一槍,準備玩第一招、第二招之前,就已經先被其他廠商先比到地板上去了,於是蘋果很拿手的第三招就是將這個參考價給「模糊化」,其他的例子像是有人將原本的商品包成「禮盒」,除了一個精美的盒子,還在盒子中多送了你器皿、還有其他養生補品,這樣一個新禮盒就算價錢突然衝到天上去也沒人說話。蘋果當然不會將它的新產品放到某個禮盒去,不過,蘋果每次推出的商品皆相當獨特,也都添加某種新發明,譬如iPod當年就有一個「scroll wheel」,你說,其他科技商品每次也都有一些特色出來啊,但沒有一個比當年的「scroll wheel」還要「高調」,也讓蘋果的商品一開始就「無從比價」,他們說,甚至現在的蘋果商品周邊包一層金屬,這種功能不是「功能」,但在人類心理上金屬就是比較貴重的心態,影響了人們的比價動作。
第四招、別在第一個價格忸忸怩怩,透過「後續」的價格來賺錢:這招常見於印表機,先買機器,好便宜啊,後面的墨水還要繼續買,但現在大家都知道這件事了,所以買印表機的時候會特別小心。不過,印表機十年來也都只能以「墨水」來玩這個「後續價格」的遊戲,但蘋果可厲害了,它的「後續」有好多可玩,而且不斷的推出;之前要向它買iPod音樂,要向它買iPhone的APP,以後它也不一定從消費者拿錢,像iAd從廣告商那邊拿錢……我們可以說,蘋果賣的是一個機子,其實機子只是它的生意的「開始」,接下來還可以透過那個機子從你身上再剝好幾層皮,而你當初已經花錢買了此機子,因此也會因為當初花的錢,而認為再繼續花一點點、花一點點、花一點點……都是「應該」的,蘋果真的是用當初的價格,來推銷它接下來後續的價格,讓你百分百願意繼續付給它。
以上四招,經《BusinessWeek》整理之後,你會發現他說的真的也沒錯,蘋果到最後就是在賣它的「定價」,當然,沒有它的品牌、它的設計、它的一切,蘋果也無法玩定價玩成這樣!不過,文章也說,科技產業的定價實在都太競爭,也太激進了(3C產品毛利皆低),所以,文章說,蘋果只是使用該定價策略來「防衛自己」。
但,在其他產業,這四招可不止用來「防衛」,說不定可以顛覆整個產業!媒體業、服務業、航空、教育……有沒有辦法將這四招徹徹底底的貫徹下去呢?好像都有一點點玩到,卻很少見過以上四招徹徹底底推出來,讓我們來想一想。當然,身為消費者,也應該時時睜大眼睛,看看廠商到底在玩什麼把戲。
----------------------------------------------------------------------------------------------------------
從以前到現在~ 從來麥當勞都不是最好吃的~
比如說,炸雞會選"肯德基"、雞塊會選"小騎士"、漢堡會選"漢堡王"、便宜會選"丹丹漢堡"
以個別產品來說,麥當勞永遠是第二名,但是,在行銷上卻永遠是第一名
其行銷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如最基本的附贈玩具、便利的購餐車道、多樣的產品與組合
豐富的促銷手段、富有創意且重本的宣傳!
透過不斷強化其品牌形象,縱使其他速食業者產品並不輸,但卻怎樣都是輸家...
行銷與品牌形象,對產品價值的提升是比想像還巨大的。
-----------------------------------------------------------------
一般來說,會覺得APPLE的成功,是設計、質感、行銷、差異化等要素
但這篇文章提到定價策略,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震撼性,
原來我們的心,早已被訂價的策略牽著走了....文章提到原則如下
1.以價錢當「釣餌」(price decoys)
2.斗膽的大幅提高「參考價」(reference price):
3.大膽的「模糊」掉這個參考價(obscure the reference price):
4.別在第一個價格忸忸怩怩
其實說穿了要點即是
1.用多樣的訂價讓C/P值最高的產品突現出來,因而造成購買動機
2.以訂價讓產品與眾不同(差異化),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當然其產品也是有其獨特性,但如果少了這套定價策略的包裝
真的會創造出現在APPLE高高在上的形象嗎? 或是也會淪為
只是設計不錯的某牌3C產品? 值得深思~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免費」已過時,用「付費」來勾引消費才厲害!
文章來源: http://mr6.cc/?p=5033#more-5033
最近美國知名網路部落格「Mashable」突然對他們的讀者作了一場市調,它問讀者們該不該將它網頁上的「廣告」移除,改為「Freemium」來獲利?Mashable,結果沒想到,竟有高達37%的網友投「同意」一票,願意讓Mashable從他們身上想辦法撈更多錢。
這件事蠻驚的,一個部落格,要怎麼靠freemium來獲利?
而且,現在才在講freemium,會不會太「遲」?
顯然一點也不遲,因為最近一個月,美國竟然已經有幾個知名的網站紛紛宣布捨棄「廣告」模式,要來嘗試「Freemium」的收費模式,其中之一是「SlideShare」,這個網站讓大家在網路上播放投影片,從前是免費放,網站自己靠廣告得到收入,撐得很辛苦,現在,他們決定一口氣推出三種「付費方案」,從一個月19美元到一個月249美元不等,如果你買了,就可看到後台更詳細的流量分析資料,也可以再將版面更完全依照自己的方式來呈現。另一個網站叫「HootSuite」,它是微網誌操作者的好幫手,他們提供的工具幫忙這些操作者可以共同管理、監控、定時貼文…等。HootSuite原本是讓大家免費去使用,現在也是一口氣加入了幾個選項,有月付5美元的,也有月付1000元的,分別提供給不同程度的企業。
然後,還有另一個推文網站Reddit,雖然已是Conde Nast媒體集團的子公司卻仍一直「喊窮」,希望網友可以幫忙捐款!結果還真的有6000位會員慷慨捐款,原本Reddit打算讓這些捐款者的姓名旁邊出現一面小旗子,表示感謝之意,結果他們覺得這樣「不夠」,索性為了這6000位善心會員,特別再開發一些新的功能,讓這些捐款者可以率先享用,於是大家都說,就連Reddit也終於變成「freemium」了!這種以「免費」來勾引「付費」真的很強,比如我使用Gmail服務,等到硬碟空間滿了,我發現怎麼刪也刪不去所有的信箱,又不想換郵件地址,就只能乖乖的付款,從免費會員變成付費會員,而且只能無助的看到剛買的大信箱,現在又一點一滴的慢慢的、慢慢的又被塞滿了,我這個錢,大概會隨著信箱滿了一個就一個,付給Gmail一次又一次了!
有趣的是,我們發現,freemium之後,又有下一個主題,也正在隱然成型。
在「免費」勾引「付費」之後,還有下一波探索的主題,那就是──
以「付費」來勾引「消費」。
什麼意思?
你說「免費」有勾引能力我還相信,畢竟免費最美,不用錢也可以相隨,但,「付費」怎麼會有勾引能力呢?
先看昨天TechCrunch一篇新文,提到舊金山推出的一個關於計程車的新服務「Ubercab」,它其實是一個iPhone APP,這個APP會要你先輸入你的信用卡資料,從此以後,當你需要叫「計程車」?只需要對著你的iPhone按下上面一顆大大的按鈕,「嗶」下去,這個APP透過GPS定位知道你在何處,立刻自動為你叫車!注意,像這樣的叫車系統,在亞洲也已經常見,拿起電話打五個號碼,立刻撥通某計程車隊,對方說不定都已經知道你家裡住址,五分鐘後車子就過來,但Ubercab的重點是在,由於「錢」已經自動先付好了,等到車子來,你真的就只要上車,告訴司機你要去哪裡,然後下車,乾乾淨淨、隨隨意意,帥氣得像大明星。據文章指出,實地使用Ubercab之後都會有一種美好感覺:「自己竟然有一位『私人司機』!」這感覺據說好到,就算Ubercab的費率是一般計程車的1.5倍(我的老天),這種「不必掏錢,按一下按鈕車子就來」的快感,讓人想趨之若鶩的使用它,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付費」的問題被「提早」解決了!
再看看現在最熱的新型團購網站「Groupon」,Groupon的成功原因有好幾個環節,這邊就不贅述,但其中一個比較不為人注意的原因,是它讓使用者先「付掉了」,這個動作不但造成有至少15%的使用者是「付了而因為某原因後來也沒去消費」,讓商家願意配合,也讓買家體驗到完全不同的消費情境,我自己試過,看準一張折價券,先線上刷卡,便拿到了一張超便宜的餐館折價,然後改天可以帶著這張紙,到餐館去好好享受一番,不必掏錢出來……換句話說,Groupon巧妙的將「付款給商家」與「接受餐館服務」的時間,兩邊拆開,讓我們在餐館那邊,可以「完全放輕鬆」的「享受」服務,不必有任何的罪惡感,不必掏出髒兮兮的鈔票……所以,消費的經驗總是非常之美好!一次之後,竟想天天都來!我認為,Groupon若有大量的「回流使用者」(recurring user),它在「付費」上面的革命,可謂功不可沒。
看到以上的Ubercab、Groupon,感受很深,先前我們看到一大堆網站以「免費」來勾引「付費」,每一個嘗試都是「前無古人」,很辛苦,畢竟以前的商業哪有靠免費來送付費的,只得靠這些網站自己嘗試摸索。但你發現,這新一波潮流,開始以「付費」來勾引消費,這些公司如Ubercab、Groupon所做之事,無論是叫計程車,還是送折價券,都是以前已經存在於商業世界的!
唯一的不同,是他們改變了「付費」的時間!
從前就有計程車,只是Ubercab讓你變成通過手機來叫車、直接手機付費,甚至一個月才付一次,每次坐車不必在那邊算錢、拿錢、掏錢如掏心肝的痛苦,形成了「私人司機」的錯覺。從前也有Coupon券,但Groupon以來,先付錢買這一檔再去享用,就巧妙的改變了你用餐、理髮、買東西的感受,不必在當場在那邊算錢、拿錢、掏錢如掏心肝的痛苦……。
從前,網站巧妙的將付費「延後」,現在,則考驗網站怎麼巧妙的將付費「提前」,甚至提前到……在行銷活動中,就叫顧客先付錢了,反而還能勾引更多消費呢!你不相信也得信!
你在你的行業,要怎麼樣比同業更先一步的搬出「付費」呢?
----------------------------------------------------------------------------------------------------------
這則文章值得省思,正所謂物極必反,中庸才是王道
什麼事情過頭了都不好,以網路廣告來說,雖然市場越來越成熟
但對使用者而言反彈也越來越強烈,因為過多的廣告已經造成嚴重干擾
也因為這樣的環境前提,使用者反而願意付費提升其整體體驗感
但在過去網路廣告尚未風行的時代,並不會出現這樣的需求
也可說是隨著環境不斷變化,需求也會不斷的改變
如文章末段提到的LBS計程車與折價卷的Idea,也是拜網路與GPS的發達而生
因此身為網路行銷人,對於大環境的轉變需非常敏銳,方能從亂流中整握成功之匙
最近美國知名網路部落格「Mashable」突然對他們的讀者作了一場市調,它問讀者們該不該將它網頁上的「廣告」移除,改為「Freemium」來獲利?Mashable,結果沒想到,竟有高達37%的網友投「同意」一票,願意讓Mashable從他們身上想辦法撈更多錢。
這件事蠻驚的,一個部落格,要怎麼靠freemium來獲利?
而且,現在才在講freemium,會不會太「遲」?
顯然一點也不遲,因為最近一個月,美國竟然已經有幾個知名的網站紛紛宣布捨棄「廣告」模式,要來嘗試「Freemium」的收費模式,其中之一是「SlideShare」,這個網站讓大家在網路上播放投影片,從前是免費放,網站自己靠廣告得到收入,撐得很辛苦,現在,他們決定一口氣推出三種「付費方案」,從一個月19美元到一個月249美元不等,如果你買了,就可看到後台更詳細的流量分析資料,也可以再將版面更完全依照自己的方式來呈現。另一個網站叫「HootSuite」,它是微網誌操作者的好幫手,他們提供的工具幫忙這些操作者可以共同管理、監控、定時貼文…等。HootSuite原本是讓大家免費去使用,現在也是一口氣加入了幾個選項,有月付5美元的,也有月付1000元的,分別提供給不同程度的企業。
然後,還有另一個推文網站Reddit,雖然已是Conde Nast媒體集團的子公司卻仍一直「喊窮」,希望網友可以幫忙捐款!結果還真的有6000位會員慷慨捐款,原本Reddit打算讓這些捐款者的姓名旁邊出現一面小旗子,表示感謝之意,結果他們覺得這樣「不夠」,索性為了這6000位善心會員,特別再開發一些新的功能,讓這些捐款者可以率先享用,於是大家都說,就連Reddit也終於變成「freemium」了!這種以「免費」來勾引「付費」真的很強,比如我使用Gmail服務,等到硬碟空間滿了,我發現怎麼刪也刪不去所有的信箱,又不想換郵件地址,就只能乖乖的付款,從免費會員變成付費會員,而且只能無助的看到剛買的大信箱,現在又一點一滴的慢慢的、慢慢的又被塞滿了,我這個錢,大概會隨著信箱滿了一個就一個,付給Gmail一次又一次了!
有趣的是,我們發現,freemium之後,又有下一個主題,也正在隱然成型。
在「免費」勾引「付費」之後,還有下一波探索的主題,那就是──
以「付費」來勾引「消費」。
什麼意思?
你說「免費」有勾引能力我還相信,畢竟免費最美,不用錢也可以相隨,但,「付費」怎麼會有勾引能力呢?
先看昨天TechCrunch一篇新文,提到舊金山推出的一個關於計程車的新服務「Ubercab」,它其實是一個iPhone APP,這個APP會要你先輸入你的信用卡資料,從此以後,當你需要叫「計程車」?只需要對著你的iPhone按下上面一顆大大的按鈕,「嗶」下去,這個APP透過GPS定位知道你在何處,立刻自動為你叫車!注意,像這樣的叫車系統,在亞洲也已經常見,拿起電話打五個號碼,立刻撥通某計程車隊,對方說不定都已經知道你家裡住址,五分鐘後車子就過來,但Ubercab的重點是在,由於「錢」已經自動先付好了,等到車子來,你真的就只要上車,告訴司機你要去哪裡,然後下車,乾乾淨淨、隨隨意意,帥氣得像大明星。據文章指出,實地使用Ubercab之後都會有一種美好感覺:「自己竟然有一位『私人司機』!」這感覺據說好到,就算Ubercab的費率是一般計程車的1.5倍(我的老天),這種「不必掏錢,按一下按鈕車子就來」的快感,讓人想趨之若鶩的使用它,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付費」的問題被「提早」解決了!
再看看現在最熱的新型團購網站「Groupon」,Groupon的成功原因有好幾個環節,這邊就不贅述,但其中一個比較不為人注意的原因,是它讓使用者先「付掉了」,這個動作不但造成有至少15%的使用者是「付了而因為某原因後來也沒去消費」,讓商家願意配合,也讓買家體驗到完全不同的消費情境,我自己試過,看準一張折價券,先線上刷卡,便拿到了一張超便宜的餐館折價,然後改天可以帶著這張紙,到餐館去好好享受一番,不必掏錢出來……換句話說,Groupon巧妙的將「付款給商家」與「接受餐館服務」的時間,兩邊拆開,讓我們在餐館那邊,可以「完全放輕鬆」的「享受」服務,不必有任何的罪惡感,不必掏出髒兮兮的鈔票……所以,消費的經驗總是非常之美好!一次之後,竟想天天都來!我認為,Groupon若有大量的「回流使用者」(recurring user),它在「付費」上面的革命,可謂功不可沒。
看到以上的Ubercab、Groupon,感受很深,先前我們看到一大堆網站以「免費」來勾引「付費」,每一個嘗試都是「前無古人」,很辛苦,畢竟以前的商業哪有靠免費來送付費的,只得靠這些網站自己嘗試摸索。但你發現,這新一波潮流,開始以「付費」來勾引消費,這些公司如Ubercab、Groupon所做之事,無論是叫計程車,還是送折價券,都是以前已經存在於商業世界的!
唯一的不同,是他們改變了「付費」的時間!
從前就有計程車,只是Ubercab讓你變成通過手機來叫車、直接手機付費,甚至一個月才付一次,每次坐車不必在那邊算錢、拿錢、掏錢如掏心肝的痛苦,形成了「私人司機」的錯覺。從前也有Coupon券,但Groupon以來,先付錢買這一檔再去享用,就巧妙的改變了你用餐、理髮、買東西的感受,不必在當場在那邊算錢、拿錢、掏錢如掏心肝的痛苦……。
從前,網站巧妙的將付費「延後」,現在,則考驗網站怎麼巧妙的將付費「提前」,甚至提前到……在行銷活動中,就叫顧客先付錢了,反而還能勾引更多消費呢!你不相信也得信!
你在你的行業,要怎麼樣比同業更先一步的搬出「付費」呢?
----------------------------------------------------------------------------------------------------------
這則文章值得省思,正所謂物極必反,中庸才是王道
什麼事情過頭了都不好,以網路廣告來說,雖然市場越來越成熟
但對使用者而言反彈也越來越強烈,因為過多的廣告已經造成嚴重干擾
也因為這樣的環境前提,使用者反而願意付費提升其整體體驗感
但在過去網路廣告尚未風行的時代,並不會出現這樣的需求
也可說是隨著環境不斷變化,需求也會不斷的改變
如文章末段提到的LBS計程車與折價卷的Idea,也是拜網路與GPS的發達而生
因此身為網路行銷人,對於大環境的轉變需非常敏銳,方能從亂流中整握成功之匙
訂閱:
文章 (Atom)